中国初一作文素材

时间:2020-01-13 10:28

  导读:如果觉得内容不错,记得分享哦!内容简介:暑假闲来没事,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中国民间故事》,才看了几页,就被深深吸引了……民间故事和老百姓的生... 向下继续看全文吧!

  此文《中国初一作文素材》由旺旺作文网「wwzw.net」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作文一:读中国民间经典故事有感初一/1000字

  暑假闲来没事,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中国民间故事》,才看了几页,就被深深吸引了……民间故事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我最喜欢看里面的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其中关于郭子仪的一则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内容讲的是:唐明皇贪恋杨贵妃的美色而不理朝政,导致安禄山叛乱,郭子仪领命出征,出征前他为了鼓舞士气,向唐明皇要杨贵妃跳舞的帐子---芙蓉帐,唐明皇很不情愿的把芙蓉帐交出来,谁知郭子仪为了警告唐明皇当众撕毁芙蓉帐后才率兵出征,他的行为得到了老百姓的赞颂,所以他的故事才能流传。我非常敬佩郭子仪能为国担忧的高尚情操。

  书中还讲到了很多民间笑话,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改春联》,讲的是:一位地主,胸无点墨还假装斯文。在春节前夕,他请来教书先生帮他写春联,春联写的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地主看了后说不好,觉得不能人人增寿,让先生改成“娘增寿”,先生说:“对联讲究对仗,上联改了,下联也得改。”,地主不懂就让先生改,自己走了,先生一想,把对联改好了。除夕夜时,地主把对联贴在门上,来往行人无不捧腹大笑,原来对联改成了“天增岁月娘增寿,春满乾坤爹满门”。这则故事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讽刺了那些瞧不起人的达官贵人,不学无术还自以为是,抒发了老百姓对这种人的憎恨。

  读了《中国民间故事》,使我了解了中华五前年的许多民间故事,令我爱不释手!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这应该是中古民间故事了吧?) (旺旺作文网 Www.wwzW.net)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铭刻在世世代代的信仰之中,被华夏儿女乐此不疲地传诵,筑起了无数人孩提时对神幻的向往,融入了岁月沧桑之后的深思熟虑。

  “愚公移山”,大智若愚;河曲智叟,大愚若智。在太行王屋面前,嗤笑讥讽,尽烟消云散于他的一声长叹之中。

  自开天辟地之时,太行王屋二山就坚持着他们亘古不变的傲气,阳光的刺痛,黑风的叫嚣,经千万年的沉淀成那俨然肃穆,返朴归真的灰色的山石。荡涤后的冷漠和孤寂,毫不客气地将黑暗和纡徐推给山那头的愚公的祖宗,压住了他们祖祖辈辈的野心和好战的本性。

  平静了几千年,所有人都丢弃了对那个陌生世界的妄想,没有奢望的安静朝拜着面前的两座大山。

  突然一天,愚公站起来了,挺着年近九旬的腰板。

  他要移山。

  移山?这远比他每天的出入迂回要艰难。高耸入云的太行王屋,其盛气凌人只是岂肯屈服于笨拙的斧锤之下?人生的八十余个春秋都被戏弄于他们的蔑视里,又何必大动干戈,以杯水车薪的资本来挑战这莽莽大山呢?知足则是福。

  然而愚公想不通,他不甘把自己与生俱来的勇气乖乖交给随遇而安的苟且手上,他要证明人定胜天。

  一锤一敲,挥汗如雨的拼搏,山的气势却毫无动摇,一年的往返,只想将自己的梦想一点一点地堆积于那渤海之边。日复一日,继而年复一年,山依旧面无表情的矗立在天的前面,他依旧是如此顽固,毫无遮掩的山石紧紧包裹着他的脆弱,或许,他拥有的只有阳光敲击下宠辱不惊的坚强。

  烈日的炙热和讽刺,似乎是天帝在讥笑他的自讨苦吃,智叟的冷言冷语,不允许争论的否决了他的狂妄。

  可愚公还是争了,他毫不承认自己正在为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浪费生命,因为她从没有怀疑过这些艰辛的汗水在滴入冰冷的山石的那一刻是否后悔过,是否会冲刷掉石头那顽固的外壳,粉碎他的残忍,刺痛他的记忆。他坚信,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是个终会胜利的梦。

  愚笨的愚公从没说过什么真理,可这一开口却让他赢来了彪炳千秋的赞叹,永世不朽的流传。“我死了还有儿,儿死了还有孙,孙还会有儿,儿也还会有孙,孙孙,世世代代,永不会死,山,怎么会移不完呢?

  智叟哑然,原来他只是这项大工程里的一个小小的角色。

  人们终于明白,原来愚公是没有野心的,他用自己的晚年安宁来换取的是一个他永远无缘看到的世界,他的妄想,只是想让后人走上宽广的大道来怀想曾经的王屋太行,曾经有这么一个移山的愚公。

  上帝命夸娥氏二背负着两座山圆了愚公的梦。他眼睁睁的看到了北山阻隔了千万年的柔和的阳光,跳跃着拥抱着这块北山压抑了太久的土地。一片开阔。原来山的那头有温润的泥土,有风中摇曳的安谧的小麦,荡着灿烂的满足。

  原来世上最动人的事物都是熨贴着大地应运而生的。山太高了,于是使它不近人情。

  故事当然不再以他玄妙的神话色彩使我们联想翩翩。但我们始终相信这个结局是真实的,完美的。愚公拿着斧锤向我们诠释了他的人定胜天,成熟给与的慧眼让我们剥析到了这传世神奇下所孕育的精神,那是我们成为万物之灵长的资本。

  像山一样执着,坚韧,然后,向命运宣战。

  相信落下的汗水终会滋润出一片绿荫,而摧毁山峰的人,只有我们自己。

  因为,我们是千千万万个愚公。

  作文二:中国文脉读后感(初一/1000字)

  车窗外是绵延的山脉,高低起伏,各有其态。遍布竹海的高山少不了几许裸露的山脊,却也不觉突兀,黄褐色的土壤与竹的墨绿相衬,颇有几分相映成趣的味道。这,或许便是一种脉吧?一种自然的脉,有起有落,或有断裂,却依然浑然一体。这,又多像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脉》中所提到的文脉啊。不过是一个有形而一个无形罢了。所谓文脉,在余秋雨先生看来,便是一个减法。依我所想,所谓减法,便是由加法演变而来。如若没有余秋雨先生那般多的底蕴,没有巨人之肩的高度,便也不会有这文脉一说了,更遑论余秋雨先生那种手握斧钺大胆取舍的果敢与对文化的敏锐洞察之深刻。

  全文从太过古老以致无法考究的神话开始,带领我们穿越一个个朝代,领略朝代中各个文采魅力均是惊艳绝伦的著名文人,探寻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生平,追随他们的足迹,直至今朝。而将这一切串联后得到的,即是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文脉”。

  初论及文脉,我不能说一无所知,但也大略明白约是如山脉一般的、专属文化的一条脉络。然而却从未想过这脉络中涌动的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组成了这脉络。那么,是什么呢?是文人吗,还是所谓“文化”呢?

  我自是没有余秋雨先生那般幸运,家门前的大山里还能有幸遇到古旧的藏书阁,但毕竟,家附近还是有山的。怀揣着对“脉”的一种敬意,我登上了山。在山顶俯瞰,俯瞰山脉,也俯瞰林立的楼房。入目密布的楼房,假若城市是一种“脉”,那楼房该是这条“脉”的基础。那文脉的基础是文章么?是诗词歌赋么?不,我想不是,文脉的基础当是文字,是余秋雨先生口中的“笔墨”之雏形。因它只是墨色端庄的方块字,还未曾拥有那种恣肆壮美的体态与内在。

  余秋雨先生认为,笔墨是用来书写历史的,它贯穿了古今,述说了一代又一代的传奇。没有错,笔墨的确承载了历史,但在我看来,在看了《中国文脉》一书后的我看来,承载历史真正内涵的,却是文字,笔墨真正能代表的,不过是当代人的一种精神罢了。我从未觉得自古以来的文人是文脉的全部,对我而言,文字才是全部。

  在书中随余秋雨先生的思潮,随历史的波涛,我见过了太多文人一生的足迹、坎坷和辉煌。没错,他们是笔墨的传承者,他们也用自己的精神书写了历史,但是,倘若没有文字,历朝历代的文人们又何以书写呢?笔墨于我,不过是文字的衍伸,是一种更具国人内心真情的文字。但换个角度,笔墨又是文字的升华,用文字来讲述情感,或许需要很多描写,而笔墨,也许只需几许。也因此,笔墨和文字成为两种不同的体系,尽管它们本是同源,同是用于表达国人内心真情。当然,文字更深得我心。

  我无意感慨,但眼看这时代,笔墨除了成为文档中字体一栏的固定一员,也并无太多用处,并不为大多数人钟情。尽管政府提倡学写毛笔字,学习这种笔墨,可是真正喜爱它,不将它视为一种无奈的任务,抑或是炫耀的资本的人,又有多少呢?我不否认在千千万万人中,总有那么些钟情于笔墨的人们,但需要我们灌注情感、花费大把时间和精力的笔墨,除了那些真正有底蕴、有阅历的人们,又还剩多少呢?

  故而,我更为看重文字。

  无论多少年过去,文字依旧是人们表达、体现情感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从国人出生开始,由身边人引导;上学,又转变为谈吐和作文;工作,又演变成所谓论文的存在;再过几年,它又成为你抒发内心愁绪和欢乐的表达方式。就这样,文字成为证明国人生活阅历、文化内涵,抒发国人内心情感的几近唯一的方式。墨色端庄的方块字牢牢占据了绝大多数国人的内心,国人惯于用此表达,也钟情于用此表达。这种表达,往往成为中国历史上浩长文脉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篇章——神话、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至近代、现代、当代的散文、新诗、小说等等。也正是因为这种表达,专于文字的表达,使得文字无可替代地成为中国文脉奠定的基础。

  至此,我终于解开困扰我内心许久的谜题,明白在我心中文字才是文脉之基础。中国自古以来流传的端庄方块字是有无穷魅力的,仅一个字,就可以从它的变形中发现无数奥妙。而当文字一个个汇聚在一起,成为文章的时候,文字就仿佛是你的心,它连接了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在四维空间和二维平面中架起沟通的桥梁,这才是文字真正的精华所在,也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文字的传承,文化的传承,生命的传承,生生地担起了中国的文脉。

  行走在这条文脉之上,领略文字的伟大,虽从不曾妄图将自己与文脉相接,但却深深地明白,文字仍在,文脉永存。

  文字——中华民族的根源,中国文脉的基础,深深根植在每个中国人内心的中国之魂。

  作文三:中国情(初一/1000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秦风》

  登上那古老的城墙,抚摸着泛苔的柱梁,当我兴奋地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地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有人跟我说,曾经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溟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圣贤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

  有人跟我说,曾经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挚爱是当空的明月。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可是后来换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他的子孙最终躲进了人间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让。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敌人都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可叹英雄遭忌,谗士高张,一缕忠魂终于消散在西湖之傍,一个民族的精神就这么无可逆转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阳中,我依稀见到有人把它插进土壤,那是将军用过的,一支宁折不弯的缨枪。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终于在甲申那里失了方向。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起一座祠堂。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的尸骨,并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后,它依然会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穿起巴黎时装,随口唱着《Myall》,却莫名的心伤,因为我听到一个声音大声说:“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记得了,一群褐发蓝眼的豺狼,带着坚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于是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宫商角徵羽;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华夏儿郎?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华夏儿郎?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条河流叫长江,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细雨如丝,再起微风,鲜艳五星红旗飘扬,它历经风雨,却依旧夺目;我们饱经风霜的祖国,却依旧繁盛!记住那历史长河的璀璨的一幕,展望那晴空万丈的美好明天!中国在沧桑中净化自己的传统,在风雨中升华自己的文化,有梦想,敢飞翔!所以历史选择了中国,选择了如今依然芬芳的中国。

  今日的中国仿佛是一朵蔷薇,一朵悄然绽放的蔷薇。每一片花瓣,都经历了千年历史的冲刷,变得饱满而又莹润;每一粒花粉,都经历了千年历史的芬芳,孕育出最纯正的馨香。诚然,色泽变了,样貌变了,但永恒不变的是生机,是活力,是饱含着热情与灿烂的爆发力!中国是心中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如今,中国的繁盛需要我们,我们怀揣着目标为中华崛起而奋斗!我们所有的梦想因此而变得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中国梦,不仅是我的,更是所有华夏儿女的梦,我们一起为着梦而奋斗!

  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的绽放在大地上,一切应在你的身上,你如此芬芳。

  哦,我们的中国心,萦绕着中国情!

  作文四:论中国封建王朝君主之用道(初一/1000字)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从春秋战国混战,商鞅辅政变法、秦始皇统一天下,到1911年辛亥革命在这长达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中,先后涌现出夏、商、周、秦汉、新、晋、隋、唐、宋、元、明、清十三个大王朝。当年,秦始皇一手创立秦帝国,自号“皇帝”,欲使秦传之万世无穷。的确,每一个君王皆希望自己亲手缔造的大帝国永世昌盛,亦为此耗尽心血。古人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构建一个庞大的封建体系,国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操控国法的人一国之君,乃船之船长,发号施令。其用道之策,亦为千年热题。

  中国思想最蓬勃的时期,要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国长期撕杀,使得众多有志之士自研学说,奔走他乡,欲助国君宏图大业。于是,一批思想学说如雨后春笋齐发,张现出活跃的生命力。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为主,辅之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各立学着说,形成一派,到处教学游说。往后的中华大地,无一不汲取这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学术精华。

  而治国之道,主要是儒、法、道三家并驱。法家主张法治,严刑督国,反对礼治;道家以“清静无为”为主题,提倡“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康生活;儒家则以“仁爱”为本,主张礼治安邦。三家各有一番说理,常常此起彼伏于君权手中。

  纵观中国历史长河,多数君王是儒表法里。在过渡中,三家应时而生,道所不同。其融合之度,常有惊人巧合。

  以汉朝说例。西汉自经吴楚七国之乱,社会动荡不安。文帝、景帝奉循黄老学说,休养生息,轻徭薄役,使社会基础大大增加,国力雄厚。这三十多年的“文景之治”,很大程度上为后来汉武帝南征北伐、扩充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元前140年(建元),刘彻登基,成为千古一帝汉武帝。执政初期,迫于霍太后掌权、好黄老学说,汉武帝未敢重用儒生。等到霍太后去世,汉武帝立改治国之道,采纳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争讨匈奴、开辟西域。汉武帝孜孜不倦,开创了又一个盛世。然而穷兵黩武,造成国库消耗大,民负增重。到了宣帝时期,汉宣帝以法治国,以史为鉴,再度出现“昭宣中兴”。这也是西汉繁盛的尾声。

  一个王朝,是历史的缩影。法、道、儒三家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法家,乃强国之道。昔管仲以法治国,使齐国成为大国,齐恒公一跃霸主之位。诸葛亮严刑厉法,使蜀汉生生不息。法家之治,可以使一个小国迅速爆发成超级大国,所向无敌,一统江山。但等到国家一定,多年的战争侵蚀社会底层,民不聊生。反之,黄老学说亦应运而生。道家,乃养国之道。西汉初年,萧规曹随,百姓安居乐业。道家之治,在于不扰民,任由社会自然恢复发展,韬光养晦。可当财富积累过多,也会引起一系列问题。于是,又该儒家上手了。儒家,乃固国之道。历代君王,终要以孔孟学说来教化百姓,规范礼乐制度。经过一代代传承发扬,儒学已形成一个庞大体系,是取之无尽的宝库。它与时俱进,永远都有自己独到的一套治国方法,贯穿着“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起了稳定作用。儒家之治,归于升华凝聚国民思想,营建和谐的环境,促进国家繁荣。

  《易经》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治国之法,如同治水,既不可拘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百王之变法,日日为信,身为一国之君,应动善时,根据不同情况施以不同政策。调整国法,主心在天子一人之手。上行下效,正所谓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回顾历史,中国也曾有书呆子君主,一味托古改制,没有因时做事。其中,最着名的要数新朝皇帝王莽了。他率领一帮儒生,按《周礼》将国法改得一塌糊涂,使社稷毁于一旦。

  中国封建王朝君主之用道可谓变化无穷。然万变不离其宗,治国之道皆为巩固王权,稳定江山社稷。其用道之精髓,留给后人丰富宝贵的纸质、精神财富,引领我们不断探索思考,发寻更好的治国学术。

  作文五: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初一/1000字)

  就水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挥霍者。中国的水贫穷到什么地步呢?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的窘境吗?没有。

  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两吨。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如此缺水又如此挥霍,那么我们靠什么维持这种虚假的富有呢?

  以河北省为例,据《瞭望》周刊的报道,这个人均水资源比以色列还少的地区,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盖着极度缺水这一重要事实。全省累计超采地下水600亿立方米,其中深层地下300亿立方已无法补充。再有15年,石家庄的地下水就能采完。现在,华北平原已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地下复合漏斗区,达四五万平方公里。西部的许多地区,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树木枯死。

  专家说:我们是用惨重的代价维持苟安,虚假的绿色使我们依然悠然自得。内情与外观的反差使人不由想起《水浒》中常用的一句话——好个不知死的!

  以色列的自然条件比我国西部的许多地方更为恶劣,但以色列不但居家过日子极重节水——马桶上都有两个按钮,小便用小水、大便用大水。在生产中,享誉世界的节水农业不但使世界上最缺水国家之一的以色列成为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同时,它出口节水农业技术与设备的收入更超过出口农产品的收入。我国近年来安排大量的西部省区领导人去以色列访问,但除了进口一些以色列的节水设备以外并无大的收益。据说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水价过低,使节水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无利可图。

  我国目前城市自来水水价偏低,成本和水价偏离,政府实行亏损补贴。在农村,一吨水电力提灌价4至9分,自流灌溉价每吨4厘至6厘,300吨黄河水的价格顶不上一瓶矿泉水。低水价实际上鼓励了水资源的高消费。

  水费涨价,刻不容缓,这是利国利民利后代的大事。另一方面,太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给全国人民上一堂扎扎实实的节水课。

  作文六:中国文脉(初一/1000字)

  说到文脉,许多人认为这个词并不陌生。那什么是文脉?有人回答:文脉就是文化脉络呗。那文化又是什么?沉默片刻,有人说出了百度的答案: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那中国的文脉又是什么呢?没人说话了。

  看来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暑假,我按老师的要求,看了余秋雨的简介挑了《中国文脉》这本书。说实话刚开始我并不太期待这本书。但当我看完第一章时,心中不由得改变了评价。

  说到余秋雨就不得不说到文化,提及文化就不得不说到中国,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身所经历的文化历史也是独一无二。

  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

  我梳理了一下本书所说的文脉:

  炎黄帝的神话以及来历;

  对远古神话的推敲;

  夏商周的演变;

  老子的心态与孔子的一生以及和西边商朝的联系;

  墨子的思想和对文脉的贡献;

  齐国的稷下学宫;

  黄河与长江文化;

  楚国的屈原—第一诗人;

  司马迁的历史文化;

  三国中曹操那一家;

  魏晋乱世;

  晋朝陶渊明的“田园”思想;

  大唐不纯粹的胡汉思想;

  自大唐而来的西方佛教;

  多元素思想的汇集地,长安;

  影响唐朝思想的诗人;

  拥有辉煌的文化与农业文化思想的宋朝;

  文化思想坚定的元朝;

  元朝断裂犹存的《富春山居图》;

  险些断绝文化的明朝;

  文化的双刃剑,科举制;

  中华大地上的小人;

  中国的文脉分四段:起源辉煌衰落延续。

  看完了这本书,我也为中国文化那古老而久远感到自豪,从古至今,我中华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目睹了多少王朝的兴亡盛衰,时间变了,地域变了,人变了,可中国的文化却流传了下来。

  看到这我也明白了为何中华文化能传承这么久。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古以来糅合了许多民族而构成的庞大民族,它本身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但是是以一个主要民族为中心,不断同化其他民族,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中华民族。这个中心民族在汉朝前被称为夏族或华族,汉朝之后则称为汉族。中华民族在历史上虽然几经磨难,但是却能够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并创造出令人称赞的文明。

  从地理位置上讲,中国位居东亚大陆的北温带,气候适宜,天灾较少,资源丰富。从经济上讲,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是促进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治因素方面,中央集权的政治环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最后,我们不能忽略中华文化自身的因素。首先,汉字在世界上是独具一格的,它是一种单音独体,具备有形音意三种符号的独特文字。其次,中华文化本身便具有兼容性和巨大的创造力,能够在发展中做到求同存异,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但是,放眼现在,我们已经感受不到那浩正而熟悉的气息:满街的麦当劳与肯德基,人们身着耐克阿迪,用的是苹果三星,看个球赛也在高喊着外国队的名字。看着这遍地“全球化”的标志,问道中国气去哪里了?

  我们又看到中国文化正在消融:长城上的乱写乱画,对古代人物的搞怪涂鸦,将文博单位与旅游企业捆绑上市等等。象征着中国的独特魅力越来越被人淡忘,取而代之的却是:中国式过马路,大妈们抑制不住的广场舞,屡抓屡犯的贪污现象。这些行为都在一步步的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中华几千年的文化。

  中国的文化不能从我们这里断开,我们不仅肩负着延续的使命更要将其发扬光大,让我们从现在起努力学习中国文化与精神,为文脉的延续尽自己的一份力。

  作文七:中国梦(初一/1000字)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不断创造伟大奇迹、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0年。70年风云际会,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跨越世人瞩目。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70年弹指一挥间。

  袁隆平,其貌不扬。你想不到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而正是这个显得有些平凡和土气的老爷爷,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

  是什么让他一头埋进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中?

  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场罕见的饥荒席卷神州大地。袁隆平为这沉痛的现实深深感到不安。“三年困难时期,我亲眼见过有人饿死倒在路边、田坎上,很多人因饥饿得了浮肿病。当时我们农校的老师被下放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在集体食堂里,我们吃的菜就是一大锅红薯藤,加一小酒杯的油来煮,跟猪食差不多。饭是双蒸饭,用水蒸了两次,饭粒儿看起来大,吃下去一会儿就饿,整天想的就是能吃顿饱饭就好了。”这是袁隆平所说。

  回忆起当年的那场灾难,袁隆平那种济世情怀,那种对生命的真挚的呵护与关爱,让人分明感受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内心的崇高与博大。

  袁隆平以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中。不为别的,就为了让现实中落后、贫困的农村能变得富饶而美丽。为此,他所经历的困苦与磨难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努力着,“真的,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一定要走到底”。他一直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的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分秒必争的察看着育种基地。他心中想的只有他的试验,只有他的杂交水稻。

  梦,诞生于儿时那片美丽的园艺场。

  然而,回眸袁隆平的成功之路,可能谁也无法想到,他之所以会如此义无反顾的选择以农业作为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竟只是缘于儿时感觉到的刹那间的美丽。“大约我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没有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没有功成名就的意气风发,有的只是质朴的表白,有的只是对美丽的特别感悟与无悔执着。也正是这片美丽的永远,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并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

  他那种淳美与质朴,却更能透出一种科学巨人所特有的崇高品质。现在,每家每户都已粮食为生,要是没有袁隆平,我们现在的粮食产量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甚至连吃饱都是一个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xx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上提出的。中国梦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xx同志对当代青年充满信任,寄予厚望。他指出: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当代青年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我相信,当代中国青年一定能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近代以来,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历史和实践启示我们: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我们的人民正在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持续创新,为美好未来迈进。中国人民有决心,有气势,共筑美好未来!

  作文八:中国梦,梦中国(初一/1000字)

  “中国梦”这个词屡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梦是虚幻的,飘渺的,只给人留下一个模糊的影子,人人都因此去追寻他的点点足迹。当梦遇上了中国,就有了一个具体的定位,如同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指引着梦的航船乘风破浪,在重重困难里,一路披金斩棘。中国梦,在梦的基础中又多了一个方向标,更让人去追逐,去探究。我们人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中国梦。他们犹如天上的明星,每一颗都闪烁着自己的光芒。

  历史上,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爱国情怀,亦有xx那“为中华至崛起而读书”的凌云壮志,以及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那要回国报效的赤子之心。然而,我要说的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着名作家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家喻户晓的教育家、文学家、革命家,他以笔为武器,与反动派战斗了一生,被喻为民族魂。在鲁迅众多文章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故乡》,从项带银圈的少年闰土,到步入中年的木头人。两相对照,更让人觉得社会的黑暗、天地笼罩在一片混沌之中。以及鲁迅先生对反动派的痛恨、讥讽。鲁迅为了能让社会中的大好青年及时醒悟,用笔揭露了反动派丑陋的面容,这更让敌人对他恨之入骨。

  而在鲁迅决定以文救国时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早年间,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有一天,学校放电影,说的是一名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像木桩一样,对即将命丧黄泉的同胞不闻不问。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讥讽地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猛地站起来向那人投去两道的目光,闪烁着愤怒的火花。电影结束后,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没有任何意义。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只有这样,才能拯救中国!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记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而鲁迅先生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然在写作。鲁迅先生那一种“我以我血荐轩辕”令我肃然起敬。这便是中国梦!

  我的梦是成为一名主持人,第一次接触主持时,是在小姨的蛋糕店开幕仪式上,司仪是一个苗条的女子,她穿着一身浅蓝色的裙子,乌黑亮丽的头发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披在肩头上。齐眉的刘海衬着水灵灵的眼珠。她滔滔不绝的说着,妙语连珠,舌灿莲花、一串串台词如初春的雨点润湿了每个人的心,也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个梦。当我第一次站在众人的眼前,迈出这个梦的第一步时,我便更坚定了这个梦。我喜欢这种感觉,喜欢说话,喜欢被别人瞩目,喜欢自己能为别人带来欢乐,听着他们的笑声,我总是充满了成就感,种欣喜洋溢在整个心田。为了这个梦,我也在一步一步努力着:对着镜子练习仪容,朗诵各种文章矫正读音,参与课外活动锻炼胆量……慢慢的,我离这个梦越来越近:我获得了许多次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认可和支持。我却一点不敢怠慢,不敢松懈!“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是同学们在对我第一次演讲时的评价,可又有多少人明白这其中那个逗号的意义!我坚信,只要我肯坚持,肯加油,就一定能离这个梦越来越近,直至实现!

  谁不渴望享受成功的喜悦,谁不渴望品尝收获的硕果,又有谁不渴望在梦想的天空自由翱翔,但想要收获必须耕耘,只有在勤劳的汗水里,才能得到无与伦比的喜悦!让我们一起在梦想的海洋上朝着朝阳,扬帆远航!

  作文九:读《中国人》有感(初一/1000字)

  《中国人》是林语堂先生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作者以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灵动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化与生活情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祖国以及中国人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作者以其聪明而富有洞察力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一位文化学者眼中的中国,你会惊叹于作者的坦诚相见,无论是赞美这个伟大的民族,还是指出中国社会的弊端,都能幽默精确、毫不偏颇地论述观点。

  《中国人》创作距今已有80多年,中国社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变化,思维方式在变化,但根深蒂固在我们整个民族骨子里的基因是一脉相承、不曾改变的,古人和今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和平的向往,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也是共通的。

  我们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90后,没有经历过残酷的战争、粮食物资的紧张,我们在父母的呵护、老师社会的关怀下无忧无虑的成长,接受着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再一步步顺利考上大学,踏上工作岗位。在这段成长过程中,我对爱国主义的认识也是从感性的,简单粗浅的,逐步修正到理性的、严肃反思的。在这里,我想谈谈对爱国主义的一点认识体会,也是对自己的鞭策:

  一、热爱祖国,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这来之不易的局面,我们都应当倍加珍惜。xx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伟大的中国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唯有始终不渝的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迎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

  二、爱国无小事,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更要少说多做。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爱国并不都表现为辉煌而壮烈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行动,有些爱国的小事才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虽小同样也是爱国的表现。爱国意味着你要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爱惜公共设施,不浪费水电;爱国意味着你要保护环境,讲究卫生,不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要爱护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爱国意味着你要遵纪守法,不违反交通规则,买票购物吃饭要主动排队;爱国意味着你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讲文明懂礼貌,提高修养,少发牢骚,要家庭和睦,孝老爱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以上这些小事,我想那也是很了不起的,祖国一定会更美好更和谐。

  三、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喊喊口号,它需要你付出实际的行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之争,最终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反映到每一个公民个体,就是要爱岗敬业,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各行各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的创造社会价值,以自己的具体行动来履行爱国主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我来说,就是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履职尽责,为金融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每个国人每天努力一小步,我们国家一定会前进一大步。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热爱和平、勤劳善良、自强不息。让我们勿忘昨天的苦难和辉煌,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我相信,在以xx同志为xx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明天会更美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中国初一作文素材》,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旺旺作文网「wwzw.net」,一起成长!

  小编为你推荐: 1、世界初一作文集锦,2、专注的你最美初一作文9篇,3、丑小鸭与我初一作文,4、丑小鸭初一作文素材,5、不长大该多好初一作文集锦 ,供您查阅,希望能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