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高三观后感1000字

时间:2022-04-02 10:40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写作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其实,只要找到了方法,就可以很轻松的写出优秀的作文,加上平时多读多练,效果就更好了。以下小编整理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高三观后感1000字(汇编),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高三观后感1000字 篇1

  少年派成长于一个典型的印度(东方)家庭。他的父亲虽然号称“新印度人”,但他对印度文化的排斥与决裂反而显示出更深层次的连结。他的哥哥则完全成为了父亲的附属品,或者说父权的牺牲品。母亲作为强大父权下的唯一保护伞,尽了全力去保护派不受父亲的伤害,也给了派一些个人发展的空间,让他可以从各种宗教处寻找答案。但影片开头老虎吃羊的一幕,父亲还是几乎掐灭了派心中仅剩的对人性的希望火种。

  面对自身命运的无力感使这个家庭令人感到窒息,移民也只能暂时逃避。派相对来说保存着自性,当仁不让成为了唯一的希望所在,也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对父亲的仇恨。派如果想从命运的轮回中走向自由,与父亲的冲突似乎不可避免,但这对任何人来说都过于艰难。

  一场海难却终止了这些。但也使这个家庭的故事得以重演。

  现实层面的故事描述起来很简单。海难过后,四个人留在了救生船上。面对生存的困境,厨子杀了受伤的水手,然后杀了他的母亲,而他又杀了厨子,自己在海上漂浮了二百多天直到获救。但这个故事实在过于残酷,如果让派从理智上或者感情上接受这个故事还不如杀了他,所以精神分裂似乎成了他唯一的生存之路,并且他的意识创造出了另一个想象中的魔幻世界。

  这个主观世界里只有一些动物。他眼睁睁的看着鬃狗杀死了受伤的斑马,然后杀死了反抗过的母猩猩;就像强大的父权吞噬了被阉割了的哥哥,又吞噬了已尽力保护自己的母亲。在自己也将被吞噬之际,强大的求生欲望使得派的愤怒终于爆发,自己的兽性一面以老虎的形象从角落里钻出瞬间秒杀了鬃狗!他自己的另一面则成为了神性的派,经常得到神的启示,一次次度过灾难,并抚育着他兽性的一面即那只老虎。他的神性和兽性似乎形成了两个独立的主体,主体间的交互保证了他二百多天里不会一个人孤独的死去。 (旺旺作文网 www.wWzw.net)

  两个主体的交战一直持续着,维系着小船和木筏的绳子看起来是那么的脆弱。

  一场暴风雨中,派的神性一面终于跟神作了直接的对话。这也是他第一次直面人生的丧失,拷问人生的意义!这时候的老虎早已吓得躲避在角落里。他的自我同时被两个部分滋养着,从兽性中寻找力量,从神性中寻找信仰。

  这场风暴后,他来到了漂浮的岛,就像他触及了他内心深藏着的核心,这个核心可以称为集体潜意识、传统文化、原始宗教等。大部分人就算到达了潜意识的深处,也会停留在这里,白天被这个岛滋养,晚上被这个岛吞没。他的家庭留在了这个核心。派似乎也有足够的理由留下。他原先一直没有准备好与原生家庭和传统文化告别,就像他完全不记得离开印度时和女朋友告别的场景。但这一次他把女朋友送他的信物系在了这个岛上,用这个仪式完成了他的哀悼。哀悼他的父母兄长,哀悼养育了他的家庭和文化……不是对抗并决裂,只是完成了哀悼并且告别。就算前程无法预测,派还是毅然又一次驶回了大海。

  漫长的航行,并经历了数次哀伤和绝望,派和老虎可以“和平共处”,但缺少了小岛的滋养,等待他们的却是饥饿和死亡。当他们终于到达美洲大陆时,派以为老虎会不舍或者至少会跟他告别,但老虎似乎连看没有再看他以前,径自走入丛林。精神分裂的症状是为了抵消现实中不可接受的部分,如果派已经能够完全理解自己的体验,也没有了要与之对抗的对象,症状也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了。派放下了来自家族的重担接触了魔咒,整合了他内心中的兽性(来自与对原生家庭的愤怒)和神性(来自于内心的信仰)的部分,能够鲜活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体验,重新成为了一个人。而哀悼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我的父母,我的兄弟,理查帕克,最后都离我而去了。到头来我相信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都没能好好的与他们道别。”

  约翰·列侬在歌词里写道:上帝是我们用来衡量所经历的痛苦的一个概念。那么信仰或许就是在经历过苦难之后遗留下来的部分。派借由苦难完成了生命的救赎与自我的寻求,成为了有血有肉有信仰的人,李安在采访中也透露出通过本片度过了中年危机。作为观众的我们呢?

  我们经历的苦难很难与失去家人、甚至失去一切相比。痛苦大多都会被屏蔽掉,但命运似乎还是会一次次敲响我们的门。也许我们能与内心中那个有时显得非常微弱的主观世界相连结,从而获得信仰的力量或人性本身的力量。李安讲出了他想告诉我们的有关少年派故事,这也会令我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去继续讲述自己的故事,然后放下它去生活,再去讲下一段故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高三观后感1000字 篇2

   少年派成长于一个典型的印度(东方)家庭。他的父亲虽然号称“新印度人”,但他对印度文化的排斥与决裂反而显示出更深层次的连结。他的哥哥则完全成为了父亲的附属品,或者说父权的牺牲品。母亲作为强大父权下的唯一保护伞,尽了全力去保护派不受父亲的伤害,也给了派一些个人发展的空间,让他可以从各种宗教处寻找答案。但影片开头老虎吃羊的一幕,父亲还是几乎掐灭了派心中仅剩的对人性的希望火种。

   面对自身命运的无力感使这个家庭令人感到窒息,移民也只能暂时逃避。派相对来说保存着自性,当仁不让成为了唯一的希望所在,也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对父亲的仇恨。派如果想从命运的轮回中走向自由,与父亲的冲突似乎不可避免,但这对任何人来说都过于艰难。

   一场海难却终止了这些。但也使这个家庭的故事得以重演。

   现实层面的故事描述起来很简单。海难过后,四个人留在了救生船上。面对生存的困境,厨子杀了受伤的水手,然后杀了他的母亲,而他又杀了厨子,自己在海上漂浮了二百多天直到获救。但这个故事实在过于残酷,如果让派从理智上或者感情上接受这个故事还不如杀了他,所以精神分裂似乎成了他唯一的生存之路,并且他的意识创造出了另一个想象中的魔幻世界。

   这个主观世界里只有一些动物。他眼睁睁的看着鬃狗杀死了受伤的斑马,然后杀死了反抗过的母猩猩;就像强大的父权吞噬了被阉割了的哥哥,又吞噬了已尽力保护自己的母亲。在自己也将被吞噬之际,强大的求生欲望使得派的愤怒终于爆发,自己的兽性一面以老虎的形象从角落里钻出瞬间秒杀了鬃狗!他自己的另一面则成为了神性的派,经常得到神的启示,一次次度过灾难,并抚育着他兽性的一面即那只老虎。他的神性和兽性似乎形成了两个独立的主体,主体间的交互保证了他二百多天里不会一个人孤独的死去。

   两个主体的交战一直持续着,维系着小船和木筏的绳子看起来是那么的脆弱。

   一场暴风雨中,派的神性一面终于跟神作了直接的对话。这也是他第一次直面人生的丧失,拷问人生的意义!这时候的老虎早已吓得躲避在角落里。他的自我同时被两个部分滋养着,从兽性中寻找力量,从神性中寻找信仰。

   这场风暴后,他来到了漂浮的岛,就像他触及了他内心深藏着的核心,这个核心可以称为集体潜意识、传统文化、原始宗教等。大部分人就算到达了潜意识的深处,也会停留在这里,白天被这个岛滋养,晚上被这个岛吞没。他的家庭留在了这个核心。派似乎也有足够的理由留下。他原先一直没有准备好与原生家庭和传统文化告别,就像他完全不记得离开印度时和女朋友告别的场景。但这一次他把女朋友送他的信物系在了这个岛上,用这个仪式完成了他的哀悼。哀悼他的父母兄长,哀悼养育了他的家庭和文化……不是对抗并决裂,只是完成了哀悼并且告别。就算前程无法预测,派还是毅然又一次驶回了大海。

   漫长的航行,并经历了数次哀伤和绝望,派和老虎可以“和平共处”,但缺少了小岛的滋养,等待他们的却是饥饿和死亡。当他们终于到达美洲大陆时,派以为老虎会不舍或者至少会跟他告别,但老虎似乎连看没有再看他以前,径自走入丛林。精神分裂的症状是为了抵消现实中不可接受的部分,如果派已经能够完全理解自己的体验,也没有了要与之对抗的对象,症状也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了。派放下了来自家族的重担接触了魔咒,整合了他内心中的兽性(来自与对原生家庭的愤怒)和神性(来自于内心的信仰)的部分,能够鲜活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体验,重新成为了一个人。而哀悼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我的父母,我的兄弟,理查帕克,最后都离我而去了。到头来我相信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都没能好好的与他们道别。”

   约翰·列侬在歌词里写道:上帝是我们用来衡量所经历的痛苦的一个概念。那么信仰或许就是在经历过苦难之后遗留下来的部分。派借由苦难完成了生命的救赎与自我的寻求,成为了有血有肉有信仰的人,李安在采访中也透露出通过本片度过了中年危机。作为观众的我们呢?

   我们经历的苦难很难与失去家人、甚至失去一切相比。痛苦大多都会被屏蔽掉,但命运似乎还是会一次次敲响我们的门。也许我们能与内心中那个有时显得非常微弱的主观世界相连结,从而获得信仰的力量或人性本身的力量。李安讲出了他想告诉我们的有关少年派故事,这也会令我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去继续讲述自己的故事,然后放下它去生活,再去讲下一段故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高三观后感1000字 篇3

  我看少年派像一个坐过山车的过程。

  原本我是带着看一部充满幻想和童趣的冒险片的轻松心态去看的,当看到派在不同宗教中去寻找神的时候,我发现导演是在探讨信仰。于是,当成年的派告诉作家“我的历险故事与信仰有关,听完我的故事,你也许会重新相信神”的时候,我开始正襟危坐,并且不敢再怠慢这部影片的每一处细节。

  然而,影片的最后,成年派只是问了一句,在两个故事之间,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当作家回答,更愿意相信有老虎的那一个,成年派则说,所以,你相信神。

  说实话,这样的回答让我十分失望。

  看完电影后,我跟我的同学陈阳姐吃了顿饭。我问她,你怎么看影片最后的回答?她说,十分愤怒。陈阳姐是一个并不特别虔诚的穆斯林,我是一个并不特别虔诚的基督徒,所以咱们能当好朋友。

  失望或者愤怒的原因,是因为这样的回答等于是说,所谓信仰,只是因为相信会让我们更好受。在信与不信之间,信让你得安慰,不信让你得痛苦,所以你应该选择信。

  再进一步说,信仰不过是自欺欺人,只是我们都需要这样的自欺欺人。

  这显然不是我想要的一个解答。说得不客气点,这样的回答太心灵鸡汤了,事实上,一个人愿意相信什么跟他真的相信什么是两回事。就说那个作家,他说他更愿意相信有老虎的那个,但他真的会相信有老虎的那个吗?他真的就如此简单地能够重新拾起信仰?

  当我把这个想法跟另外一个同学说起的时候,她却问了一个让我哑口无言的问题:那么,你到底想要看到什么样的回答呢?

  如何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在我们不完美的生活中,去相信存在一个完美的上帝?如果上帝真的这么完美,他为什么要让我们和我们的生活如此不完美?

  有太多的神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做出过自己的回答,这些回答巧妙、精致、充满哲理,但世人从来没有因此满意过。只要人还存在,这个问题就会一直存在,会被一直问起。

  所以,你又期待李安在一部电影中做出什么让你满意的回答呢?

  我得承认,这是李安特别了不起的地方。他最后的解答,可以让普通人心满意足、也获得足够的安慰;一个完全沉溺在信仰中的教徒,估计会一笑而过,一部电影动摇不了他任何东西;真正会受到伤害的,是那些依然在信与不信之间摇摆不定的人,李安影片中的问题足以引起他们的共鸣,然而李安最后的回答对他们而言却毫无道理。但这第三批人,却又根本呢没法责难李安。

  但至少,我知道信仰不是一道选择题,不是在“能带来安详的信”与“会带来痛苦的不信”之间的简单选择。选择信仰有时候恰恰是选择痛苦,而真正的信仰则会不畏惧任何的质问(更不会用简单的二元选择来逃避质问)。

  在我从未接触基督教的时候,最早了解的圣经故事就是关于约伯的故事,一个质问上帝的故事。

  约伯是世上最虔诚、最敬拜上帝的人,但因为上帝与撒旦打了个赌,所以上帝允许撒旦任意折磨约伯,来考验约伯的信仰。约伯很快失去了一切:财产、至亲、健康。约伯的朋友前来看望他,约伯痛不欲生、质问上帝凭什么如此待他?朋友们一个个替神回答约伯,却都回答不了约伯的质问。

  故事的高潮是上帝亲自出现,他用一系列的问题回答约伯的问题:我立大地的根基时,你在哪里?我让日出日落、潮涨潮汐,你在哪里?我让河马的皮厚如铜墙铁壁、让鳄鱼的牙锋利如刀,你也要问我凭什么吗?我让狮子捕食斑马、让秃鹰追逐兔子,斑马有没有问我凭什么?兔子有没有问我凭什么?

  这样的回答能不能让约伯满意?我不知道。但约伯最后服了。因为造物主向约伯展示了自己神奇的造物,这一切伟岸、壮丽、奇绝的事与物让约伯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渺小,于是,他选择臣服。

  所以,其实少年派最打动我的的地方也是那里。当少年派在海上遭遇暴风雨和电闪雷鸣时,他对着这天地间无比美丽又可怕的一面大喊,神迹!这就是神迹!帕克,快出来向神敬拜!

  但当帕克畏缩于闪电的威严时,少年派发出了更加感动我的一番言论:上帝,你拿走了我的一切,让我失去了我的亲人,我臣服!我都臣服!但你为什么还要吓它(老虎)?你还想要什么?你还想怎样?

  我想很多信徒都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很多教徒都发出过像少年派一样的问题。只可惜,我们的生活不是一部电影,信仰也不是一道选择题。不是一个更美好的故事就会让我们放下自己的疑虑,然后在将醒未醒的时候戛然而止。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高三观后感1000字 篇4

   我看少年派像一个坐过山车的过程。

   原本我是带着看一部充满幻想和童趣的冒险片的轻松心态去看的,当看到派在不同宗教中去寻找神的时候,我发现导演是在探讨信仰。于是,当成年的派告诉作家“我的历险故事与信仰有关,听完我的故事,你也许会重新相信神”的时候,我开始正襟危坐,并且不敢再怠慢这部影片的每一处细节。

   然而,影片的最后,成年派只是问了一句,在两个故事之间,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当作家回答,更愿意相信有老虎的那一个,成年派则说,所以,你相信神。

   说实话,这样的回答让我十分失望。

   看完电影后,我跟我的同学陈阳姐吃了顿饭。我问她,你怎么看影片最后的回答?她说,十分愤怒。陈阳姐是一个并不特别虔诚的穆斯林,我是一个并不特别虔诚的基督徒,所以咱们能当好朋友。

   失望或者愤怒的原因,是因为这样的回答等于是说,所谓信仰,只是因为相信会让我们更好受。在信与不信之间,信让你得安慰,不信让你得痛苦,所以你应该选择信。

   再进一步说,信仰不过是自欺欺人,只是我们都需要这样的自欺欺人。

   这显然不是我想要的一个解答。说得不客气点,这样的回答太心灵鸡汤了,事实上,一个人愿意相信什么跟他真的相信什么是两回事。就说那个作家,他说他更愿意相信有老虎的那个,但他真的会相信有老虎的那个吗?他真的就如此简单地能够重新拾起信仰?

   当我把这个想法跟另外一个同学说起的时候,她却问了一个让我哑口无言的问题:那么,你到底想要看到什么样的回答呢?

   如何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在我们不完美的生活中,去相信存在一个完美的上帝?如果上帝真的这么完美,他为什么要让我们和我们的生活如此不完美?

   有太多的神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做出过自己的回答,这些回答巧妙、精致、充满哲理,但世人从来没有因此满意过。只要人还存在,这个问题就会一直存在,会被一直问起。

   所以,你又期待李安在一部电影中做出什么让你满意的回答呢?

   我得承认,这是李安特别了不起的地方。他最后的解答,可以让普通人心满意足、也获得足够的安慰;一个完全沉溺在信仰中的教徒,估计会一笑而过,一部电影动摇不了他任何东西;真正会受到伤害的,是那些依然在信与不信之间摇摆不定的人,李安影片中的问题足以引起他们的共鸣,然而李安最后的回答对他们而言却毫无道理。但这第三批人,却又根本呢没法责难李安。

   但至少,我知道信仰不是一道选择题,不是在“能带来安详的信”与“会带来痛苦的不信”之间的简单选择。选择信仰有时候恰恰是选择痛苦,而真正的信仰则会不畏惧任何的质问(更不会用简单的二元选择来逃避质问)。

   在我从未接触基督教的时候,最早了解的圣经故事就是关于约伯的故事,一个质问上帝的故事。

   约伯是世上最虔诚、最敬拜上帝的人,但因为上帝与撒旦打了个赌,所以上帝允许撒旦任意折磨约伯,来考验约伯的信仰。约伯很快失去了一切:财产、至亲、健康。约伯的朋友前来看望他,约伯痛不欲生、质问上帝凭什么如此待他?朋友们一个个替神回答约伯,却都回答不了约伯的质问。

   故事的高潮是上帝亲自出现,他用一系列的问题回答约伯的问题:我立大地的根基时,你在哪里?我让日出日落、潮涨潮汐,你在哪里?我让河马的皮厚如铜墙铁壁、让鳄鱼的牙锋利如刀,你也要问我凭什么吗?我让狮子捕食斑马、让秃鹰追逐兔子,斑马有没有问我凭什么?兔子有没有问我凭什么?

   这样的回答能不能让约伯满意?我不知道。但约伯最后服了。因为造物主向约伯展示了自己神奇的造物,这一切伟岸、壮丽、奇绝的事与物让约伯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渺小,于是,他选择臣服。

   所以,其实少年派最打动我的的地方也是那里。当少年派在海上遭遇暴风雨和电闪雷鸣时,他对着这天地间无比美丽又可怕的一面大喊,神迹!这就是神迹!帕克,快出来向神敬拜!

   但当帕克畏缩于闪电的威严时,少年派发出了更加感动我的一番言论:上帝,你拿走了我的一切,让我失去了我的亲人,我臣服!我都臣服!但你为什么还要吓它(老虎)?你还想要什么?你还想怎样?

   我想很多信徒都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很多教徒都发出过像少年派一样的问题。只可惜,我们的生活不是一部电影,信仰也不是一道选择题。不是一个更美好的故事就会让我们放下自己的疑虑,然后在将醒未醒的时候戛然而止。

  经典内容推荐: 回忆春节作文(共3篇)《冰是睡着的水》高三读后感600字(精选)回忆我的初中生活作文(共3篇)《傲慢与偏见》高三读后感1000字(多篇)高考高三作文600字(实用) ,推荐内容,供您参考!